在分歧中前行:一场横跨九国的欧洲之旅与全球合作的再平衡
Frank Huang|途璞产咨询集团首席研究员
一、在路上:一场地理与思想的穿越
25天,9个国家,17座城市,6700公里自驾。
这是我生命中一次难忘的旅程,也是一场对世界真实状态的观察。
9月15日,从广州启程,经伊斯坦布尔转机到布达佩斯。那座位于多瑙河畔的城市,既古老又充满活力。
从这里开始,我的旅程逐渐展开——南至塞尔维亚的苏博蒂察,北上奥地利维也纳,再穿越德国的慕尼黑、海德堡、科隆,继续抵达比利时
与法国,最后途经瑞士、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。
这是一条横贯中欧与西欧的路线,也是一条见证欧洲过去与未来的路线。
一路上,我与各国的政府代表、企业家、研究者、工程师面对面交流;也与无数普通人擦肩而过。
他们的言语、神情、选择与生活方式,构成了当下欧洲的真实样貌。
一半是访问,一半是游学。
既有会议厅里的思辨,也有山路上的冥想。
每一公里的行驶,都是一次观察世界、思考未来的契机。
二、逆全球化的阴影:一体化世界的裂缝
在维也纳的会议上,一位奥地利能源公司的高管对我说:“供应链曾是效率的代名词,但现在变成了风险。”
在巴黎,一位法国智库学者坦言:“欧洲正试图在美中之间找到一条‘自主’的道路,但这条路注定艰难。”
在慕尼黑,我听到更多德国制造企业在谈“回迁”和“本地化生产”,仿佛重新回到了冷战式的产业分区。
这些对话,让我直观感受到“逆全球化”的现实存在。
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而是正在重塑企业决策、资本流向与技术合作的力量。
1. 贸易壁垒与产业防御
自疫情以来,全球产业链的安全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欧洲在能源、芯片、电池、AI等关键领域加强了本地生产能力;美国推出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,吸引企业回流;而中国也在推动供应链
自主可控与“新质生产力”的布局。
从宏观上看,这是全球产业结构的再平衡。
但从微观上看,它也造成了信任的稀缺、合作的放缓与市场的割裂。
2. 政治不确定性与信任缺口
“风险”这个词在欧洲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。
但真正的风险,并不是来自他者,而是来自对他者的误解。
欧洲对中国的担忧,美国对欧洲的怀疑,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不信任——这些心理防御正不断削弱过去三十年形成的合作基础。
逆全球化的本质,不是贸易的减少,而是心理边界的加厚。
而任何心理边界的加厚,最终都会转化为制度与政策的壁垒。
三、文明的惯性:人类合作的必然回归
历史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。
分裂与融合从来不是终点与起点的关系,而是文明前进的节奏。
1. 从分裂到整合:人类的文明惯性
古罗马帝国的瓦解带来了中世纪的封闭,但随后是文艺复兴的开放;
19世纪的殖民对立导致两次世界大战,但战后孕育了联合国、世贸组织与欧盟。文明的惯性在于:冲突终将导向规则,规则终将导向共识。
如今的逆全球化不过是又一轮分化的周期。
当能源、气候、人口、AI安全等跨国问题愈发迫切,国家间再度合作已非道义,而是生存需求。
2. 技术与资本的全球属性
科技和资本没有国界。
在我拜访的欧洲企业中,无论是瑞士的能源存储技术公司,还是法国的绿色基金,他们都在与亚洲合作伙伴保持紧密联系。
在新能源、储能、电动车领域,中国的技术创新与成本效率让“脱钩”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因此,与其说全球化退潮,不如说它正在转型为多极协作的新形态:
由单一中心转向多中心,由垂直依赖转向水平互联,由“制造输出”转向“知识与制度共创”。
四、欧盟的启示:多元中的团结
此次行程中,最具象征意义的,是中欧商业联合会法国分会与德国分会的正式成立。
当我们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附近的会议厅,见证CEBA法国分会的启动仪式时,我感受到的不只是成就感,而是一种象征:
即便在分歧之中,合作依然可以发生。
欧盟是全球最复杂的政治与经济实验体。
它由27个国家组成,21种语言,数十种政治体系,却通过共同市场、共同货币与统一外交机制维系运行。
有人批评欧盟决策缓慢、内部分裂,但不可否认的是——在过去半个世纪里,没有任何区域组织比欧盟更稳定、更持久、更具整合度。
这种成就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欧盟制度的核心理念:多元中的团结。
欧盟并未要求成员国放弃差异,而是通过制度将差异纳入博弈与协商的框架。
这正是文明成熟的标志——学会与不同意见共存。
我常想,这或许正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智慧:
不是消灭冲突,而是学会与冲突共处;
不是否定差异,而是通过制度让差异成为动力。
五、对话的力量:跨越边界的信任重建
无论身在巴黎的会场,还是在德国巴登地区的小镇旅馆,我最深的体会是:
人类的进步,始终依赖于对话的能力。
在布达佩斯,我与德赛集团的管理层深入探讨2026年的海外储能项目。
在讨论技术路线与资本结构的同时,我们更关心的,是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建立信任。
我说了一句话:“全球化的下一个阶段,不是商品的流动,而是信任的流动。”
对话的价值在于它能够重建连接。
在误解中,语言是桥梁;在分歧中,信任是起点。
没有对话,所有的合作都只是暂时的;
而有了对话,即使制度不同、利益不同,也能找到共赢的路径。
六、旅途中的隐喻:风景之外的思考
自驾6700公里,每一段路都像一段隐喻。
从匈牙利进入塞尔维亚,边境线清晰却平静;
从德国驶向法国,边检已不再存在,欧盟的“无形边界”让我想起一种信任的制度化。
而当车驶过阿尔卑斯山隧道,迎面而来的阳光让我感到,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,都是穿越黑暗后的光。
我曾在瑞士苏黎世湖边的咖啡馆里写下这样的句子:
“全球化不是一个目的地,而是一种行走的方式。”
它并非某个时代的特征,而是一种文明的姿态——
一种愿意倾听、理解与分享的心态。
七、结语:分歧不是终点,对话才是方向
当我回望这25天的旅程,心中充满感慨。
我看到一个分裂的世界,也看到一个依然充满希望的世界。
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,我们需要重新定义“合作”的意义:
合作不再是单纯的经济交换,而是一种文明的协同。
它关乎价值观、制度、科技、文化的共创。
人类的分歧永远存在——
但正如欧盟在多元中寻找平衡,中国在改革中追求共赢一样,文明的力量,总会在分歧的缝隙中找到新的生长点。
逆全球化只是暂时的寒潮,合作才是历史的春天。
世界在变,但“对话”与“理解”的力量从未消失。
6700公里的路程结束了,但另一段更长的旅程——
理解、信任与共建的旅程——
才刚刚开始。
后记
在布达佩斯的最后一晚,我站在多瑙河畔,看夜色映照在国会大厦的金顶上。那一刻我想,河流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它从不拒绝支流。
世界也是如此——
当我们学会包容、理解与共建,
真正的全球化就会再次到来。

Engl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