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的镜像:欧洲竞争力的困局与出路—《欧洲竞争力的未来报告》简析作者:中欧商业联合会国际合···

德国的镜像:欧洲竞争力的困局与出路
德国的镜像:欧洲竞争力的困局与出路
—《欧洲竞争力的未来报告》简析
作者:中欧商业联合会国际合作中心总裁 黄哲
导读摘要
•盛世危言:欧盟委托、德拉吉主导的《欧洲竞争力的未来》报告长达 400 页,被誉为“盛世中的危言”,直指欧洲正在面临结构性危机。
•增长乏力:二十年来,欧洲经济增速持续下滑,人均 GDP 与美国差距扩大至 46%,劳动生产率停滞成为最大隐忧。
•德国缩影:制造业转型、能源依赖、人口老龄化,使德国成为欧洲困境的真实镜像。
•全球对比:美国以技术和移民保持活力,中国通过数字化与产业升级突围,而欧洲则陷入“高收入停滞陷阱”。
•路径选择:唯有数字化、绿色转型、人口与移民政策改革,以及欧盟层面的制度深改,方能为欧洲重塑竞争力。
•中欧视角:尽管整体增长乏力,欧洲在新能源、绿色转型、医药健康等领域仍对中国企业具备合作与投资价值。
一、报告的背景与核心警示
冯德莱恩委托德拉吉撰写的《欧洲竞争力的未来》报告,几乎以“白皮书”的形式,揭示了欧洲经济与社会的深层隐忧。
报告用大量数据指出:
•经济差距拉大:自 2002 年以来,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差距持续扩大,人均 GDP 仅为美国的 54%。
•收入增长迟缓:美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欧洲的两倍。
•人口收缩:到 2100 年,欧洲劳动人口预计减少近三分之一。
这意味着欧洲的 社会福利模式与生产力增长之间出现了系统性脱节。在全球竞争格局快速变化的今天,这种“高收入停滞”状态可能会使欧洲逐步丧失战略自主性。
二、德国:欧洲的真实镜像
1. 制造业的转型困境
德国长期被誉为“欧洲的发动机”,其传统优势在于汽车、化工、机械制造。然而,这些优势正在快速弱化:
•汽车产业:大众、奔驰、宝马在电动车转型上落后于特斯拉和比亚迪,研发投入分散、市场反应迟缓,使得德国汽车优势逐渐消解。
•化工产业:巴斯夫等巨头在能源价格飙升后不得不关闭部分欧洲工厂,将投资转向北美和亚洲。
•机械制造:在全球供应链分工调整中,德国机械制造面临来自东亚和美国的双重竞争。
制造业占德国 GDP 的 20%以上,高于多数欧洲国家,这一结构既是竞争力的支柱,也成为改革压力的来源。
2. 人口与劳动力的紧张
德国在未来二十年将经历持续的人口收缩。根据预测,到 2045 年德国劳动人口将减少近 700 万。
•劳动力缺口:德国近年来每年接纳超过 100 万移民,部分缓解了劳动力紧张,但社会融合问题始终存在。
•社会矛盾:移民与本地居民的融合度不足,加剧了政治极化和民粹主义崛起。
•对比美国:美国通过移民不断获得新的人口红利,而欧洲的人口惯性更为负面。
3. 能源依赖与产业成本
俄乌冲突让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暴露无遗。能源价格飙升直接削弱了德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。
•化工、冶金外迁:能源密集型企业加速外迁至美国与中东,寻找更低廉的能源。
•新能源转型压力:尽管德国在风能、光伏领域有投入,但成本高企、政策协调不足,使其转型速度不及预期。
德国面临的“三重困境”——制造业、人口、能源,正是整个欧洲的缩影。
三、全球比较下的欧洲困局
1. 与美国相比
美国通过科技创新、资本市场与移民制度保持长期活力。硅谷的创新能力、华尔街的融资体系、开放的移民政策,共同支撑了美国的高生产率与高收入增长。
欧洲则因 资本市场分散、创新投入不足、移民政策分歧严重,难以形成与美国相当的增长红利。
2. 与中国相比
中国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,依靠 数字化转型、产业升级、供应链整合,仍保持了较强的增长韧性。无论是电动车、储能,还是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,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正在提升。
相比之下,欧洲在电动车、人工智能、半导体等战略产业上明显落后,缺乏“新增长引擎”。
3. 与新兴市场相比
拉美与东南亚部分国家面临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而欧洲的困境更为特殊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高收入停滞陷阱”。
•高福利:欧洲保持了世界最高水平的社会福利支出。
•低增长:生产率增速不足以支撑长期的社会投入。
这使得欧洲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日益被动。
四、欧洲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挑战
报告并未止步于问题诊断,而是提出了多条改革路径:
1.数字化突破
欧洲必须在人工智能、半导体、数字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加大投入。如果仍依赖美国技术或中国供应链,将长期处于下游。
•报告建议建立 跨国研发基金,推动欧盟范围内的科研一体化。
2.绿色转型
欧洲提出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,但要真正落地,需降低新能源技术与产业链的成本。
•与中国在电池、储能、氢能等领域的合作,可能成为欧洲实现绿色转型的“加速器”。
3.人口与社会改革
积极的移民政策与劳动力再培训是欧洲的唯一出路。
•报告提出,应将移民视为“潜在生产力”,而非社会负担。
4.制度与治理改革
•欧洲竞争力的最大瓶颈在于制度碎片化。
•报告提出可能修改欧盟条约,赋予欧盟更多财政与产业政策的集中权力,以提升执行力。
•德国若能发挥领导作用,将决定欧洲能否避免“逐国衰退”的命运。
五、困境中的机遇:中欧合作的现实与前景
欧洲的困境并不意味着市场失去吸引力,相反,它在转型过程中为中欧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:
•新能源与绿色产业
欧洲的碳中和目标与能源转型需求刚性存在。中国在电池、储能、光伏领域已经形成全球领先优势,与欧洲的结合不仅是市场互补,更有助于重构供应链、降低成本、加快绿色转型步伐。
•数字化与智能制造
欧洲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明显短板。中国企业在 5G 应用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落地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,能够为欧洲制造业注入效率和创新动力。
•医药与健康产业
老龄化带来长期的健康与养老需求。中国在医疗设备、数字健康管理、养老服务模式上的实践,为欧洲市场提供了新的合作可能性。
对欧洲而言,中欧合作并非单纯的市场补充,而是其保持全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;对中国而言,欧洲市场虽挑战重重,却也是全球价值链升级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舞台。
对欧洲而言,与中国的合作不仅是市场层面的补充,更是保持全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。
《欧洲竞争力的未来》是一份写在“盛世”背景下的危机报告,更像是一次“求生宣言”。
欧洲的问题是 结构性的,不仅仅是周期性衰退。德国的现实为欧洲提供了镜像:如果不主动改革,欧洲将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。对中欧企业而言,理解欧洲困境,是进入欧洲市场的前提;把握欧洲转型机遇,则是未来十年的战略价值所在。
📢中欧商业联合会将持续跟踪欧洲的制度改革与产业转型趋势,并积极推动中欧在新能源、制造业、数字化与医药健康等领域的合作落地。我们相信,欧洲的挑战与中国的机遇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互补与共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