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地缘政治重塑下的中欧商业逻辑:不确定性、经济安全与企业策略

—— 中欧商业联合会与途璞咨询集团联合发布《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2025/2026》

布鲁塞尔/ 香港 / 布达佩斯 2025年10月15日

2025 年 10月 15 日,中欧商业联合会(CEBA)与全球化商业战略研究机构途璞咨询集团(TUPU Consulting Group),在布鲁塞尔联合发布《中国企业在欧盟

发展报告2025/2026》。这是双方第一年联合发布的的年度研究成果,旨在以客观、系统和前瞻的方式呈现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运营状况、面临挑战、结构趋势

及未来信心。

本年度研究基于对 175 家中资企业的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,历时六个月完成,对企业的经营表现、政策环境、产业布局与战略判断进行了系统性梳理。报告显示,

在全球经济波动与政策环境变化加剧的背景下,中国企业在欧市场展现出韧性与结构性增长动力,同时也在更高程度上感受到“政策不确定性”带来的挑战。

一、不确定性增高:成为中企在欧运营的主导性环境变量

欧盟政策频繁调整、监管工具扩散,使营商环境的可预期性持续降低,中企难以制定稳定的中长期策略。报告指出,81% 的受访中企认为欧盟营商环境“不确定性

显著上升”。

这种不确定性不是单一因素所致,而是政策、监管、地缘政治、产业安全等多重变量叠加的结果。

(1)政策密集出台导致企业措手不及

近年来,欧盟围绕“战略自主”“经济安全”“供应链韧性”“绿色转型”等主题推出了大量新规则,包括 FSR、CBAM、Digital Package、Net-Zero Act 等。

这些政策往往涉及复杂的认证流程、供应链溯源要求与国家安全审查,使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以保持合规状态。

(2)政策执行层级多元且不一致

欧盟层面、成员国层面、地方政府层面的法规模糊、重复或冲突,使中企难以把握最终要求。企业普遍反映:监管链条越长,不确定性越高。

(3)地缘政治外溢效应明显放大商业风险

地缘政治因素逐渐渗透至贸易、投资、技术合作领域,使企业在决策中必须考虑非商业变量。

企业普遍呼吁欧盟应提升政策透明度,并建立稳定一致的监管体系,为企业营造可预期环境。

二、中欧经贸关系在压力中保持韧性:贸易结构持续优化

报告中提到尽管外部环境不稳定,中欧贸易仍保持高质量韧性,反映双方产业高度互补与需求稳定。2024 年,中欧继续维持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关系,贸易往来规

模巨大、结构稳定。

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:

· 2024 年货物贸易额达 7322 亿欧元,同比仅小幅下降 1.6%,远优于全球平均水平;

· 高科技产品贸易占比达 26%,说明中欧技术合作正在扩大;

· 机械与运输设备占比超过 50%,体现出传统工业与新能源制造领域的深层互补。

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家电设备领域:

· 欧盟自华进口 163 亿欧元(+27%)

· 欧盟对华出口同样 增长 27%

这说明即便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,市场需求仍推动着中欧贸易结构的优化。

三、中企对欧投资版图出现“东移”,匈牙利成为关键节点

从访谈的数据和欧盟官方发布的进口额看,从供应链重构到营商成本优势,中企在欧投资方向正在发生结构转变,中东欧成为新增长极。

报告显示,中国对欧盟投资呈现三个显著趋势:

(1)投资地理结构“明显东移”

过去中企以西欧为主要投资地,如今更多企业转向匈牙利、波兰、斯洛伐克、捷克等中东欧国家,原因包括:

· 较低的人力与土地成本

· 产业集群逐渐成型

· 友好的投资政策

· 靠近德国及欧盟核心制造区

特别是匈牙利在 2024 年首次成为中企在欧投资的首位目的地,这是中欧产业合作的重要信号。

(2)绿地投资创新高

绿地投资(Greenfield Investment)成为中企在欧发展的主要模式。

新能源车、电池与储能产业链是重点布局领域,反映出中国制造与欧盟绿色转型战略高度契合。

(3)中企在欧雇佣当地员工超过 26 万人

显示企业已深度融入欧盟本地经济与就业体系,不再是单纯的“进口商”。

这些趋势表明,中企对欧投资已从贸易驱动转向“本地化驱动”。

四、中企展现高度经营韧性:营收增长与利润提升双轨并行

论点:尽管面对政策压力与成本上升,中企在欧的经营表现超出市场预期,呈现出稳健增长。

2024 -2024 年度,中企在欧整体经营表现良好:

· 53% 企业营收增加

· 12% 实现显著增长

· 40% 企业利润提升

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,这一表现极具韧性。

展望 2025-2026 年度:

· 62% 企业预计营收增长

· 46% 企业预计利润提升

· 50% 计划扩大投资

企业之所以保持信心,源于欧盟的长期价值,包括:

· 在全球建立品牌的战略意义

· 对新能源、数字化等领域的迫切需求

· 高质量市场与先进标准

· 完整的研发与创新体系

这表明中企已从“市场进入期”走向“深度运营期”。

五、营商环境评价连续六年下降:系统性挑战突出

通过走访企业以及发送的问卷调查结论,欧盟营商环境的持续恶化并非单点问题,而是多维度压力的集中体现,需要系统性改善。2025 年,中企对欧盟营商环境的

综合评分为 61 分,自 2019 年以来连续六年下降。

主要挑战包括:

(1)合规成本高企

FSR、CBAM、环保要求、供应链审查等监管导致企业成本陡增。

(2)审批流程延长、不透明度增加

企业反映在审批、备案、补贴申请中面临程序复杂与标准不一致的问题。

(3)隐性身份歧视

超过 40% 中企 表示因“中资身份”遭遇差异化对待,包括:

· 审批时间更长

· 市场准入受阻

· 激励政策资格受限

· 政府沟通渠道更狭窄

(4)劳动力成本与人才短缺并存

欧盟技术人才供给不足、人工成本高企,成为企业运营的首要痛点。

这些系统性挑战加剧了企业的战略不确定性。

六、“经济安全”议程扩大化:影响企业信心与规划

欧盟“经济安全”框架正在从特定领域扩散到广泛产业,对中企形成新增不确定性。调研显示,90% 中企认为“经济安全”与“去风险”政策对其运营产生负面影

响。

影响集中在:

(1)投资审查趋严:43% 企业延缓或暂停投资。

(2)贸易工具强化“在欧盟现行 199 项贸易防御措施中,涉华达 85 项(超四成)。

FSR 实施后:

· 63% 中企受到实际冲击或间接损害

· 企业在公共采购中遭遇“制度性排除”

(3)数字与 ICT 限制扩大

13 个成员国出台针对中国企业的网络安全限制措施,对智能汽车、通信、AI等领域产生连锁影响。

(4)行业信心受到挑战

投资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难以制定五年甚至三年规划。

企业普遍呼吁安全与开放应保持平衡,避免安全概念被泛化,从而扭曲正常市场竞争。

七、企业主动适应、积极转型:在困难中寻找增长路径

从经营的水平和对欧盟营商环境的适应性来看,中企已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适应,展现出成熟的跨国经营能力。面对不确定性,中企广泛采取主动策略:

· 41% 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分散风险

· 35% 加强内部培训与合规体系

· 24% 强化数据与信息管理

· 仅 8% 考虑缩减业务

这反映出中企不再仅是“走出去”,而是“扎下去”,主动融入欧洲运营体系,以长期主义面对风险。

八、提出 97 项建议:构建开放、透明、可预期的合作框架

报告还对改善欧盟营商环境,构建中资企业与欧盟各国政府对话机制,提出了 97 项建议。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涉及制度体系的全面优化,而非局部修

补。

报告从 10 个维度提出 97项政策建议,包括:

· 提升政策透明度

· 改善市场准入

· 明确经济安全标准边界

· 强化投资保护机制

· 推动人才培养及流动

· 加强科研与创新合作

· 促进绿色与数字转型合作

报告特别强调:2025 年作为中欧建交 50 周年,应成为重建信任与扩大合作的关键窗口期。如今2025 年即将结束之际,我们还是看到了在一些国际产业合作中,特

别是中欧在新能源、数字化、AI、智能制造、绿色转型领域拥有巨大合作潜力,应避免因政治化因素错失发展机遇。

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,在不确定中寻找合作的确定性,中欧商业联合会与途璞咨询集团共同认为:

· 中国企业是欧盟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;

· 欧盟市场仍是中国企业全球战略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;

· 合作仍是中欧关系的最大底色;

· 互信是推动未来稳定的关键要素。

未来,CEBA 与 TUPU 将持续通过研究、企业服务、政策沟通与合作平台建设,支持中资企业在欧稳健发展,也将推动中欧在商业、科技与文化层面的深度交流,为

构建稳定、开放、可持续的中欧关系贡献力量。


Back To Top